世卫组织将在尼日利亚推出疟疾防治计划

德甲 3周前 阅读:20 评论:0

  诺贝尔奖的光环迅速让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成为全球媒体聚焦的对象——她凭借发现青蒿素提取方式和对全球疟疾治疗所做的巨大贡献,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诺贝尔奖,令公众重新审视土生土长的中医药。尽管青蒿素是我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后注册批准的第一个新药,也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为数不多的创新药,但由于历史原因,青蒿素的知识产权被跨国药企所占有。40多年后,这项拯救上百万生命的成果,才被盖上“中国印”。那么青蒿素从发现到产业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我国的中医药面临着怎样的发展瓶颈?诺贝尔奖能否重新提振中医药产业呢?

  市场现状

  企业为了生存

  尝试将青蒿素类药物的专利

  共享给外资药企

  上世纪70年代初,经过不断实验,屠呦呦领导的专家们正式从青蒿草里提炼出抗疟疾的有效单体青蒿素,可惜的是,经过数十年研发出的中国第一个创新药物在市场盈利上并不顺利。随着国内疟疾病人数的急剧下降,抗疟疾药物在国内已没有特别多的利用价值。企业为了生存尝试将青蒿素类药物的专利共享给外资药企。

  一些中国企业始终处于

  青蒿素制剂产业链的最底层

  1994年,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跨国制药巨头瑞士诺华公司签署专利开发许可协议,由诺华负责青蒿素类药物复方蒿甲醚在国际上的研究和开发,这一协议,宣告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弃了复方蒿甲醚国际市场的销售权,只是收取一定的专利使用费。以诺华等企业销售的青蒿类药物,全球市场占有率在80%左右。一些中国企业只是向外资药企大量出口青蒿素类原料,始终处于青蒿素制剂产业链的最底层。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宇表示,原料市场是一个有波动性的市场,它本身有原材料,它还有销售的价格,所以它的波动性大一些,成品的药物基本上价格相对稳定些,平滑些。当然最后的价值两者也是不一样的。从价值创造来讲,肯定是在最终产品上的价值创造更大一些。

  青蒿素的另一衍生药物青蒿琥酯

世卫组织将在尼日利亚推出疟疾防治计划

  迟迟未能进入国际市场

  青蒿素的另一种衍生药物青蒿琥酯,虽然在1987年就获得中国一类新药的第一号证书,但因当时没有一家中国制药公司符合世卫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迟迟未能进入国际市场。2003年,有国内药企看到这种药物的国际价值,花了近3年时间对青蒿素类产品进行改造,进入到艰难而严格的世卫组织认证过程中。直到2005年年底,桂林制药才获得世卫组织预供应商的资格认证。陈启宇说:“这个上世纪70年代攻关、上世纪80年代成药的药品,到它走到全球市场上,已是2000年以后了,确切来说是2004年以后,这个药物才真正在全球的抗疟舞台上大展伸手,那年世卫组织发布了一个用药指南,推荐联合用药,这时我们的产品才开始进入全球市场,整个过程是很长的。”

  截至目前,青蒿琥酯系列创新药品累计已帮助近2亿疟疾患者恢复健康,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强烈推荐的重症疟疾治疗第一首选用药;在全球重症疟疾市场占有率90%以上,颠覆了此前诺华等外资药企在抗疟药物的垄断地位。复星医药产业公司副总裁虞哲敏说:“我们从2010年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推广青蒿琥酯的针,得到了非洲一些国家和非洲疟疾区医生的认可,也得到了患者的认可。我们得到了全球基金。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出口的青蒿琥酯针将近3000万支,挽救人的生命在700万以上,特别是对5岁以下的儿童,能够降低死亡率,确实是很有效果。”

  中药秘方大量流失 成外企摇钱树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或许有助于改变全球对中医药的看法,也给中医药现代化之路有益的启迪,提振中医药士气。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4年149个获批上市的新药中,中药只有11个,占7.38%,相比于2013年的12.7%,呈严重下降趋势。

  而在世界医药市场上,中国生产的中药也没有地位。日本大和综合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专利权的仅为0.3%,日本和韩国所占比例则超过70%。海外中药市场规模近300亿美元,中国制造的中药所占比例却不到5%。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洋中药”纷纷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成为国外企业的摇钱树。很多的中国企业选择给外企提供廉价的原材料。

  而在日本、韩国、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中医药已经取得飞快的发展。在德国,中医医院、中医中心、中医讲座、中医进修班等相继建立和举办,中医针灸师5万多人,占全德国医生总人数近1/6,按照人口平均计算,在德国的针灸从业者的人数已经超过中国。

  在日本,汉方药被普通民众认可,目前已有200多种中国汉方药处方被纳入日本医疗保险体系,年销售额达10多亿美元;70%的日本医师可以开汉方药处方。日本的制药企业不断抢先注册中药配方,根据中国“六神丸”研制的“救心丹”,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日本汉药在世界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延伸阅读

  重庆酉阳青蒿产量占全球近五成

  随着青蒿素一夜间声名鹊起,其行业乱象也被一并曝光在公众视野之下:无序生产、无人监管以及几近触顶的市场空间令其被扣上“三无”的标签。记者近日实地走访了被誉为“世界青蒿之都”的重庆酉阳,试图以青蒿产业链的第一站入手,从种植户、青蒿素生产企业、当地监管部门等多方深入解析该产业链顶端的现状以及从业人员的困惑,探寻解决之道。

  早在1973年4月,青蒿素提取者罗泽渊从酉阳收购的青蒿中提取到比云南产青蒿含量高10倍的青蒿素。目前,酉阳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青蒿生产基地,青蒿素年产量达60多吨,占全球需求量的近五成。

  真正让酉阳大多数农户意识到青蒿能赚钱是在2004年。这一年,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并发出“1亿人份”的青蒿素制剂订单需求,由此开启了规模及规范化种植青蒿的时代。社会资本蜂拥而至,2005年青蒿价格上涨至每公斤22元的历史高位。然而高昂价格并未延续,2006年起,青蒿价格便大幅跳水,据当地政府人士介绍,当年尚未尝到甜头便遭受重创的种植户大有人在。“最近不少人都说青蒿素火了,酉阳也会因青蒿产业火一把,但哪有这么容易?”一位不愿具名的酉阳政府人士直言,由于市场供求信息不透明,青蒿价格一直处于跌宕中,今年甚至跌至近年来的最低值——每公斤5元。

  当地收储靠订单制

  与其他诸多青蒿种植户一样,重庆酉阳县摇铃村村民冉东升对今年青蒿叶的收购价格并不是很满意。

  从2003年算起,冉东升已种10多年青蒿,称得上资深种植户。

  10多年间,冉东升的种植面积最高曾达100亩,尽管市场价格变幻莫测,所幸他坚持下来了,“充其量只是赚不到钱而已”。记者了解到,酉阳当地青蒿种植以公司+农户(即公司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免费向农户发放青蒿种子,按计划种植量对青蒿叶进行回购)、公司+合作社(公司与合作社签订合同)的订单制为主,此外还有部分自行种植、出售的散户。正是因为有上述订单制做保证,所以冉东升还从未品尝过亏损的滋味。“种植青蒿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就是每亩几十元的肥料钱。行情好就多赚,行情差就少赚,与收购公司签了订单后比较有保障。”他说,今年6.5万亩的青蒿中,就有5万亩是这样的订单生产。

  青蒿素的“三无”难题

  青蒿素存在监管难题。由于青蒿素是从青蒿叶中提取,国家相关部门将其视为植物提取物抑或化工品,从而疏于监管。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表示:“如果是化学原料药,食药监总局对其报备、生产工艺、存贮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对植物提取物,就像银杏叶一样,管理比较混乱。”

世卫组织将在尼日利亚推出疟疾防治计划

  酉阳经济作物站站长吴廷和坦言,由于青蒿素在国内被定义为化工品,不需要接受食药监总局的监管,因此很多生产提取青蒿素的小公司、小作坊打着擦边球,恶意竞争扰乱市场,这对那些将青蒿素以药品生产流程对待并通过GMP认证的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在酉阳当地,“无监管”难题就更为复杂。吴廷和表示,市县间并非垂直部门对青蒿种植及加工进行监管。“县农委管种植,到市级单位就归科委管,从上而下不协调,也没法汇报工作。且最近3年政府对青蒿投入很小,每年仅有几十万元。”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提及,青蒿产业尚无行业协会,行业自律问题颇令人头疼。“青蒿价格这些年跌宕起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无序种植,市场缺少一个引导组织机构。”

  吴廷和认为,国家应该对青蒿素总量进行调控,淘汰没有获得GMP认证的企业,实行计划生产。

  此外,由于世界卫生组织每年计划采购量相对固定,因此原料出口量也维持在一定基准,国内企业只能争夺这部分固定的市场空间,打价格战。

  “这个市场总量就那么大,眼下要想拓宽市场空间基本不大可能。”吴廷和说。

  据《每日经济新闻》、央视财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K1体育。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